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为历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中药丹参的唯一来源基原。在我国鼠尾草属植物资源调查显示,有78种,24变种,8变型,分布于全国各地,尤以西南为最多。商品丹参以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为主。另外,南丹参及甘肃丹参的根也被广泛的应用。云南尚有同属多种植物,即滇丹参、三叶鼠尾、长冠鼠尾和毛地黄鼠尾的根。在民间应用和地方入药中,以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均作丹参用。
李建秀等报道,在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,发现山东丹参类药用植物有2种、1变种和1变型,即丹参、山东丹参、单叶丹参和白花丹参。山东丹参为新种,单叶丹参为山东分布最广泛,白花丹参为山东特产;张兴国等研究认为川丹参有大叶型、小叶型和野生型品种资源类型;将不同种源的丹参引种到江苏省进行种质资源比较,得出四川中江家种、
安徽亳州家种为江苏地区最适合种植的丹参品种。温春秀等通过系统选育的方法,选育出丹参优良品种冀丹1号、冀丹2号、冀丹3号新品种,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,培育出丹杂1号、丹杂2号丹参新品种,作为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,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符合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规定标准。
根据丹参的生活习性,应选择光照充足、排水良好、土层深厚,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。土质黏重、低洼积水、有物遮光的地块不宜种植。每亩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~3000kg作基肥,深翻30~40cm,耙细整平,做畦,地块周围挖排水沟,使其旱能浇、涝能排。
丹参种植一般分春季、夏季和秋季。春季栽种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;秋季栽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;秋季丹参种子成熟后即可播种。低山丘陵区采用仿野生栽培丹参时,可在7~8月雨季播种。
丹参有四种繁殖方法,包括种子繁殖、分根繁殖、芦头繁殖和扦插繁殖。生产上多采用种子繁殖和分根繁殖。
(1)种子繁殖
丹参种子发芽率为30%~65%左右。幼苗期间只生基生叶,2龄苗才会进入开花结实阶段,种子千粒重为1. 4~1. 7g。
(1)春播:于3月下旬在畦上开沟播种,播后浇水,畦面上加盖塑料地膜,保持地温18~22℃和一定湿度,播后半月左右可出苗。出苗后在地膜上打孔放苗,苗高6~10cm时间苗,5~6月可定植于大田。
(2)秋播:6~9月种子成熟后,分批采下种子,在畦上按行距25~30cm,开1~2cm深的浅沟,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,覆土荡平,以盖住种子为宜,浇水。约半月后便可出苗。
(2)分根繁殖
开5~7cm沟,按株距20~25cm,行距25~30cm将种根撒于沟内,覆土2~3cm,覆土不宜过厚或过薄,否则难以出苗。栽后用地膜覆盖,利于保墒保温,促使早出苗、早生根。每亩用丹参种根60~75kg。
(3)芦头繁殖
按行株距25cm挖窝或开沟,沟深以细根能自然伸直为宜,将芦头栽入窝或沟内,覆土。
(4)扦插繁殖
于7~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,截成12~15cm长的插穗,剪除下部叶片,上部保留2~3片叶。在备好的畦上,按行距20cm开斜沟,将插穗按株距10cm斜放入沟中,插穗入土2~3cm,顺沟培土压实,浇水,遮阴,保持土壤湿润。一般20天左右便可生根,成苗率90%以上。待根长3cm时,便可定植于大田。
丹参田间管理主要包括中耕除草、追肥、排灌水和摘花等。一般中耕除草3次,第1次在返青时或苗高约6cm时进行,第2次在6月份,第3次在7、8月份,封垄后不再行中耕除草。丹参以施基肥为主,生长期可结合中耕除草追肥。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积水影响丹参根的生长,降低产量、品质,甚至烂根死苗。丹参开花期,除准备收获种子的植株外,必须分次将花序摘除,以利根部生长,提高产量。
生产上丹参根腐病和根结线虫病危害严重。贯彻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通过选用抗性品种,培育壮苗,加强栽培管理,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,综合采用农业防治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、结合科学用药的方法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。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GB/T 8321. 1-7,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品种收获前30天停止使用。
(1)根腐病(Fusarium equiseti Sacc.)
①病原及症状:危害植株根部。发病初期须根、支根变褐腐烂,逐渐向主根蔓延,最后导致全根腐烂,外皮变为黑色,随着根部腐烂程度的加剧,地上茎叶自下而上枯萎,最终全株枯死。
②防治方法
★农业防治:合理轮作;选择地势高燥、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,雨季注意排水;选择健壮无病的种苗。
★生物防治:预计临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枯草芽孢杆菌(10亿活芽孢/g)500倍液灌根。
★科学用药: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600倍液,或70%甲基硫菌灵800倍液,或80%代森锰锌络合物1000倍液,或25%咪鲜胺或30%恶霉灵1000倍液,或10%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,或30%恶霉灵+25%咪鲜胺按1:1复配1000倍液等灌根。7天喷灌1次,连续喷灌3次左右。
(2)根结线虫病(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.)
①病原及症状:该病为北方根结线虫病,在须根上形成许多瘤状结节,植株地上部矮小萎黄。
②防治方法
★农业防治:建立无病留种田,并实施检疫,防止带病繁殖材料进入无病区。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。
★科学用药:用药种类和方法参照“白芷线虫病”。
(3)叶斑病(Alternaria zinniae Pape)
①病原及症状:该病7~8月发生。危害叶片,病斑黄色或黄褐色,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灰褐色枯萎死亡。
②防治方法
★发病初期用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,或3%广枯灵(噁霉灵+甲霜灵)600~800倍液,或80%代森锰锌络合物800倍液,或25%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。其它有效药剂参照“柴胡斑枯病”。
(4)地下害虫
①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蝼蛄(蝼蛄科Gryllotalpidae)、金针虫(叩甲总科Elateroidea)、金龟子(金龟甲科Scarabaeidae)。
②防治方法
★农业防治:冬前深耕多耙,破坏其洞穴,提高对卵及低龄幼虫的杀伤力。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,减少对蝼蛄引诱危害的情况。
★物理防治:利用蝼蛄、金龟子(蛴螬成虫)、叩头虫(金针虫成虫)的趋光性成方连片利用黑光灯诱杀,每50亩安装一盏灯。
★科学用药:一是毒土防治。每亩用50%辛硫磷乳油0.25kg与80%敌敌畏乳油0.25kg混合,均匀撒施田间后浇水,提高药效;或用3%辛硫磷颗粒剂3~4kg混细沙土10kg制成药土,在播种时撒施。二是集中灌洞穴:用90%敌百虫晶体,或50%辛硫磷乳油800倍液,或2.5%联苯菊酯乳油2000倍液,或20%氯虫苯甲酰胺3000倍液,或0.5%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1000倍液,或19%溴氰虫酰胺4000倍液等灌害虫洞穴。三是毒饵防治:把100kg麦麸或磨碎的豆饼炒香后,用90%敌百虫晶体1kg,或用20%氯虫苯甲酰胺或19%溴氰虫酰胺100g,或0.5%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200g,加水15kg拌入炒香的麦麸或饼糁2.5~3kg,或拌入切碎的鲜草10kg拌匀制成毒饵,每亩用撒施2~3kg施于地表,或用80%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g加水1.5~2kg,拌炒过的麸皮5kg,于傍晚时撒于田间诱杀幼虫。如先浇灌后撒毒饵,效果更好。
6月至7月上旬,当良种繁育田的丹参果穗2/3果壳变枯黄时,剪下果穗,捆扎成束,置通风处晾3~5天,及时脱粒,然后对种子进行清选,去掉其中的秕粒、杂草种子、病虫粒、破损粒以及其他杂质,经检验合格后贮存以备播种。丹参种子要随采随播,长时间存放会降低发芽率。
分根繁殖的丹参,种植当年秋季霜后或第2年春天萌芽前采收。种子繁殖的丹参一年半采收。
采收时从垅的一端顺垄挖采;也可采用深耕犁机械采挖,注意尽量保留须根,采挖后晒干或烘干即可,忌用水洗。
丹参药材根茎短粗,顶端有时残留茎基。根数条,长圆柱形,略弯曲,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,长10~20cm,直径0. 3~1cm。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,粗糙,具纵皱纹。老根外皮疏松,多显紫棕色,常呈鳞片状剥落。质硬而脆,断面疏松,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,皮部棕红色,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,导管束黄白色,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苦涩。
栽培品较粗壮,直径0. 5~1. 5cm。表面红棕色,具纵皱纹,外皮紧贴不易剥落。质坚实,断面较平整,略呈角质样。
丹参药材
丹参饮片
《中国药典》2020年版规定:丹参药材水分不得过13. 0%,总灰分不得过10. 0%,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. 0%,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. 0%,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15. 0%,丹参酮类按干燥品计算,含丹参酮ⅡA(C19H18O3)、隐丹参酮(C19H20O3)和丹参酮Ⅰ(C18H12O3)的总量不得少于0. 25%,含丹酚酸B(C36H30O16)不得少于3. 0%。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照铅、镉、砷、汞、铜测定法(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)测定,铅不得过5mg/kg;镉不得过0. 3mg/kg;砷不得过2mg/kg;汞不得过0. 2mg/kg;铜不得过20mg/kg。水溶性浸出物不得少于35. 0%。